公司产品
多晶边皮料回收

产品详情:
多晶边皮料回收公司详细解读地区不限,量大小不限,价格保证,信守承诺,一公斤起收,我们可委派专业人员直接上门看货、定价、收购,现金支付,交易更快捷,重酬中介!欢迎各企业单位\个人联系、洽谈、合作!
在整个产业链中,上游环节的企业掌握技术优势,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在硅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上游企业(如晶硅、硅片生产商)可以通过提高产品价格将成本压力向下游传导,从而保证自身获得较高的盈利能力;下游的组件封装厂商议价能力相对较弱,在成本传导不畅的情况下,其盈利能力会受到影响。非晶硅与晶硅相比,最大的区别在其工艺是将粗硅料制备为硅烷气体,然后直接将硅烷气体进行玻璃镀膜,最后制作电极和封装。非多晶硅工艺相对简单,产业链上环节较少,且材料可以为IC废料,成本较低。提高转换效率、降低成本是太阳能电池制备中考虑的两个主要因素。对于我国硅系太阳能电池产业来说,从技术层面提高转换效率的难度很大,何时能够取得技术突破较难预测。相比之下,通过提高工艺水平降低成本更加可期,这也是我国太阳能电池产业可以寻求突破的环节。全球太阳能发电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在化石能源日益稀缺的背景下,各国均大力发展太阳能利用,其中日本、欧洲国家(德国)和美国等经济发达、能源消耗大的国家起步较早,在技术和应用上都处于领先地位。由于太阳能发电成本较传统能源高,因此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扶持。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欧美、日本等国家纷纷实行“阳光计划”,在太阳能发电的价格、税收、发展基金等方面给予较大优惠。同时,在政府资助下,欧洲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机构也加大了太阳能能源利用的研究。 欧美、日本等国家还制定了长期的能源发展战略,对太阳能的发展进行了长期规划。1997年6月美国提出“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计划到2010年将在100万个屋顶或建筑物其他可能的部位安装太阳能系统,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太阳能空气集热系统。欧洲也于1997年左右也宣布了百万屋顶计划,其中,在太阳能利用领域领先的德国联合政府在欧洲百万屋顶的框架下于1998年10月提出了计划——在6年内安装10万套太阳能屋顶系统,总容量在300-500MV,每个屋顶约3-5KW。日本政府的计划目标是,到2010年安装500MW屋顶光伏发电系统。在各国政府的扶持下,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快速增长,1995-2005年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增长了17倍。2005年,全球太阳能电池年产量达到了1650兆瓦,累计装机发电容量超过5GW,其中,日本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762兆瓦,增长率为27%;欧洲产量增加48%,达到了464兆瓦;美国增加12%,达到了156兆瓦;世界其他地区增加96%,达到了274兆瓦。我们预计,2010年全球太阳能电池的年产量有望达到10400兆瓦,较2005年的年产量增长6.3倍;整个行业的销售收入有望在2005-2010年间,从130亿美元提高至450亿美元,在未来5年内增长3.5倍。同时,受益于规模经济、生产效率和工艺水平的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成本都有望下降,行业利润率有望保持在较高水平上。
风电将在可再生能源平价上网推进过程中先行一步。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风电项目电价可与当地燃煤发电同平台竞争,光伏项目电价可与电网销售电价相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内蒙古电力公司等主体将结合各地区风能资源条件和风电产业新技术应用条件,组织各风电开发企业申报风电平价上网示范项目,遴选1-2个项目于6月30日前报备国家能源局。示范项目建设规模由各省(区、市)、新疆兵团能源主管部门确定,不受年度规模指标的限制。风电红色预警地区,应严格限定示范项目的规模,风电平价上网示范的规模不超过10万千瓦。示范项目的上网电价按当地煤电标杆上网电价执行。项目建成后要及时与风电开发企业签订购售电合同,确保风电平价上网示范项目不限电等。根据近期多家第三方分析机构的调研数据显示,虽然2016年受“领跑者”政策影响,单晶组件市场占有率有明显提高,但多晶产品仍是市场主流。从全产业链单多晶产能比例,以及新技术投资方向,都可以遇见到在未来几年内光伏行业技术分布仍将是多晶占据主流,多种高效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呈现技术多样化发展的局面。领跑者计划对单多晶分别设置最低效率门槛,单多晶组件转换效率分别要达到17%与16.5%,而领跑者计划实施时,单多晶行业平均效率水平分别在17.1%和16.1%,这使得单晶占据了极大优势,并成为领跑者项目的“宠儿”。未来,多晶技术进步潜力巨大,性价比优势将再次大幅提升。据业内乐观预计,2017下半年其产能将大规模释放,超过50GW规模的多晶降本提效将得以加速。“金刚线切+黑硅+PERC”三项技术叠加后,多晶电池的量产转换效率可以达到20%,完全满足“超级领跑者”的要求。同时,如果加上低光衰、低封装损失的特性,封装后的多晶组件效率有望接近同标准的单晶组件。
www.fangusi.com